3月16日—19日上午
酒店的早餐很不错,是我喜欢吃的东西。我们的孩子总是要拿多(就那么几个人),回头又说:老师我吃不下了。看来中国人真的是饿怕了。
有一个孩子哭了,说是想家想妈妈,这孩子还是属于我管的,真是无奈,真正的旅程还没开始呢,真担心接下来的日子该怎么办,只好好言相劝。
来到格林威治的Blackheath High School,学校搞了一个简单但不失严肃的欢迎仪式。布莱克西斯女校是我校的友好学校,此次出行,也是为了更深层次的交流,比如说中方学生入住英国学生家中,与他们吃住在一起,并一起上课。
几天的交流,感触很多,总结如下:
1、英国学生的独立性强。观看了一场学生自己的音乐会和音乐剧,所有场地布置以及道具制作都是以学生为主,而我们学校如果有这种汇报演出的话,台上台下忙活的肯定都是老师的身影。
2、懂礼貌。集会时、下课时、走廊上、就餐时,非常安静,走路让人,给人开门,这些方面,中方的学生确实是有差距的。在管学生时我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轻点轻点。这也怪不得我们的孩子,成长的环境不一样嘛。
3、走班上课,不管是几年级的学生,都是教室固定,学生走班时也没有老师带领,学生们背着沉沉的书包穿梭于各教室之间,有一些教室甚至还需穿越别的教室才能过去。书包和外套也是随地放在教室门口,但因为都是统一的校服和书包,又摆放整齐,所以反倒显得特别干净特别好看。我试着去拎了一个书包,很沉,哎,谁说只有中国学生的书包沉呢。
4、就该学校来说,校门有两个入口,一个是教师专用通道,另一个才是学生专用的。我注意到,在校内,也有这样的专用设备,例如:卫生间,电梯,清清楚楚的写着“Staff only”。因为是女校,因此卫生间都没有标识,这让我第一次上厕所时很是忐忑了一番。但也有少数的男用卫生间,清楚的标识着男性标志。学校也有男性教师,个个都帅气逼人。入得校门以后,所有的场合都在室内了(除了室外操场),因此,老师学生个个都穿得很少,校服也一律是裙装,有个别时尚的,穿的就是夏天的衣服。这让我大为吃惊,记得前几天在国内还一直关注英国的气温,并且拿着地球仪,按纬度线找,觉得英国的气候应该与我国的北部地区差不多,想想杭州我都还穿着冬装呢,更别说英国了。真是没见过世面的土人,结果在英国我的穿着显得很不合时宜。本来嘛,怀里揣着英镑,正好找个借口到商店给自己打扮一下,可偏偏没那个时间,而且英国的商店关门特早,早上九点多开门,晚6点就打烊了。
5、上课自由,但有一个原则,不能影响他人。在某堂课上有一个学生被老师批评了,这名学生就提出不想继续上课,于是就自己走出教室。也许这是英国课堂不成文的规矩,我可以不限制你的自由,但是你不许防碍别人的听课权利。这在国内也是不可能的,首先担心的就是学生的安全问题,还会害怕被家长投诉。
6、课堂开放。听了一节七年级的生理卫生课,是一个男老师上的,内容很深,从生理特征讲起,讲到十月怀胎,胎儿的形成,营养的获取,什么是例假,安全期,为什么会怀孕,等等。学生们的提问也是非常踊跃,问题五花八门,我只记得一个了:为什么怀孕了就会没有例假了呢?呵呵,换作中国课堂,绝对不可能。
7、学校只有教学大纲,没有教材。这一点对于我们中国来说也是难以理解的,国内不仅有教材,还有各种各样的版本,还有教参。而在这所学校(不知是不是特例)上课内容都是由老师自己定的,自己复印了交给学生。我特别问了一下,英国会对学校排名吗?回答是肯定的,特别是对于私立学校,排名尤为重要,像布莱克西斯女校就不错,最近一次排名位于第2。布莱克西斯女校所属的英国女子日校信托委员会,旗下共有29所中小学,全部排在英国前50名。
8、家长支持。这是最让我惊呀的。学校安排我们看五六年级的音乐会,其实是音乐课的阶段性成果汇报,家长们也都被邀请,整个音乐会,没有手机铃声,没有家长拍照。每个节目演完,都会有热烈的掌声,对于特别优秀的,可以说掌声经久不衰。这是一种习惯,一种文化,我想,装是装不出来的。回想一下我们学校的演播厅,我们的家长们的表现,不说全部,但从整个会场看,总有此起彼伏的手机铃声,接电话声、交谈声,更讨厌的是家长冲到表演台前,不顾身后的观众,对准自己的孩子拍照,如入无人之境。掌声也只是献给自己的孩子,更有甚者,看完自己孩子的表演就拍拍屁股走人了。经常是节目刚开始时人声鼎沸,越到后面越是门庭冷落。
9、集会场地可变换用途。去了两个可以集会的地方,其中一个叫小剧场,最吸引人的是所有的阶梯式座椅都是可以伸缩的,也就是可以把所有座椅退至最后一排,留下的就是一大片平整的场地,听他们介绍,这样的小剧场用途可多了,座椅收起后,可以玩大型室内游戏,有时候还用做考场。集会时也不习惯用话筒,就这样用常态的音量讲话,如果下面有声音,只需一声“嘘——”,整个集会就会一点声音都没有。这些孩子该静时静,该动时动(比如音乐剧表演时才艺的展示和个性的释放),不知是如何教育出来的,确实值得我们去研究去探索。
10、第二天晚上被校长邀请去她们家吃晚宴。校长家住在富人区,是一栋小别墅,客厅里的地毯厚厚的,脚踩上去特别有感觉。家具、装饰无不透着豪华与精致,听起来,他们还有自己的厨师。英国人的聚会其实很随意,按照中国人的做法,一定得安排好座椅,至少吃饭时每人都得有位置吧,但他们没有(不知是不是特例),手上很随意的拿着吃的东西,或站或坐,或者直接坐在地毯上,三五成群的聊着自己感兴趣的话题,不过声音都很轻,这样不会干扰别人的交流。学校有送给校长的私人礼物,她们也都是当场打开,如果能马上穿戴的,一定是立马穿戴上,那天,校长就是围着我们送的丝巾,而且在接下来的几天里,也都一直围着,以表示她对礼物的喜爱和对我们的感谢!
11、英国人的食物真是太没有变化了,吃来吃去就这么几样东西:土豆、香肠、烤肉、黄豆、水煮蘑菇、烤蕃茄、鸡肉、通心粉。还好我是肉食动物,本来就巨爱吃香肠,因此,这几天,饮食还是不成问题的。我们的孩子也都不错,并没有不适应,个别有吃不多的,也是因为背包里有太多的零食,因此也无大碍,身体状况也都不错,没有不适的。其它几位老师也都适应,相比之下,还我的体质最不行,前两天因为宾馆的新装修气味,导致我轻微过敏咳嗽,并伴有皮肤骚痒,最后两天也许是虚火上升,干咳,本来为全团人员预备的药物,只有给自己用过。回杭后,终于发出病来,又重感冒了,真是不好意思。随行的还有老校长,60多岁的人,一点事也没有。
12、交流活动也有遗憾,有四(以下所指并不是普通现象):一是学生的不懂事,因为住家家庭的条件有差异,第二天回校时,就听见有学生在相互之间比较,言语中有不屑,有对豪宅的羡慕,完全失去了孩子的天真可爱。二是学生的不礼貌,也许是语言不通,课程也安排得紧,学生有些累,但无论如何,我们要尊重别人的安排,有事情也可以让老师去沟通,毕竟这代表的不是个人,是学校,甚至是一个国家的形象。但是,有好多学生直喊烦、累、没意思。但是一到餐厅吃东西,却又个个生龙活虎。三、学生该放开时却又胆小羞涩,英国学生很大方的自我介绍,并对中国学生问好,而我们的孩子却不会回应,问及名字时,还相互推托,你说,你说,只好由我来打圆场,无奈,不该说的时候却个个爱显摆,爱插嘴,好象自己什么都很懂似的。四、我们的学生好争先恐后。无论什么事情,都喜欢一窝蜂。比如说英国的老师带领我们的学生上游戏课时,说道请各位同学到他这里拿道具,这个时候同学们是最积极的,无数双小手围着老师,抢着要,就怕自己伸手晚了没有。这和我们的家庭教育、学校教育或是社会现状肯定是有关系的,也许是物质的馈乏,也许是上一辈行为的潜移默化,这个坏习惯已经是中国人的特性了。
对于我们老师,也有遗憾,根本就没时间逛逛商店,好在我买东西向来干脆利落,而且还给老公的鞋子带了合适的鞋垫,只要合适就买,连挑带付钱,半个多小时搞定,5双鞋。现在看来,每一双鞋都很值得。衣服是根本没时间买的,这是唯一的憾事。伦郭街头也没怎么逛,这还是争取了一个晚上自由活动才得以看看外面的世界,第一次尝到了有钱没处花的滋味。
3月19日上午的告别仪式非常成功,孩子们带去的节目也都表演成功。但最精彩的不是节目,而是我们的校操,当中英双方的学生在一起随着音乐齐跳校操时,我是真的感动,这种东西方文化的碰撞是真实的,是值得回味的。明年,布莱克西斯女校的老师也将带学生到我们学校进行访问,相信那时候我们的交流和认识也会更进一步。
与学校告别后,就是整整三天的旅游观光,带着学生游玩其实挺累的,主要是时间赶,心里总记挂着买点东西,但却真的安排不出时间,回宾馆后,又因为有学生在,所以不方便出去了,更何况英国商店关门也早。其实我还是很想到大型的百货商店去看看的,那里什么东西都有,各取所需了,哎!